“包容性增长”如何包容?

作者:院党委办公室发布时间:2010-10-19浏览次数:1026

胡锦涛就“包容性增长”发表重要讲话

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应该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解决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0916日,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

 

包容性增长的由来

“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是2007年由亚行首先提出来的,但也是国际组织在10年间逐渐完善的一个概念。亚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庄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是基于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增长迅猛的事实。

数据显示,2002年―2007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高达11.65%,尤其是20042005年这一轮增长比较明显,甚至超过10%以上,2006年、2007年更是达到了12.7%14.2%的增长。

现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的汤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当时大家都在谈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过程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增长了,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受益,有的人受益多,有的人受益少,特别是贫困人口受益更少。”

此外,中国GDP如果再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资源、环境的压力会增大,由增长本身不均衡导致的矛盾也会增多。是否应该适当下调增长预期水平,也成为当时学者争论的焦点。

据汤敏介绍,在此背景下,2005年,由亚行赞助支持,亚行经济研究局和驻中国代表处联合开展了“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研究课题,同时邀请林毅夫、樊纲等国内七八位知名学者一起参与研究。

与此同时,在中央政府将“构建和谐社会”定为一项基本国策的背景下,由林毅夫主编,庄巨忠、汤敏、林暾等学者编写的《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一书正式于2007年出版,该书出版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中国经济过去30年增长的特点,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和所带来的问题及挑战,探讨通过实现共享式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选择。

“这本书出了英文版。当时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我们斟酌了很久,最后是用了‘共享式增长’这个词,实际上也有人翻译成‘包容性增长’。”庄健说。

庄健表示,“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其实跟这些年中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这个理念。“单纯地发展经济是不好的,而更加全面、均衡的发展,才能使得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这才是发展的目的,这样的发展才能够可持续。”

 

为何倡导“包容性增长”

“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

践行包容性增长关键在于政府履行好责任,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提高劳动者的能力水平,让更多的群众收入提高。胡主席在这次会议上提出4点建议:一是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二是实施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三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四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四点建议是从制度入手,是提高人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办法。

 

“包容”的要义是共享

    海纳百川,是一种包容;一视同仁,是一种包容;人人共享,也是一种包容。“包容性增长”,不仅仅是量的容纳,更是质的提升。提倡包容性,并不是为了经济增长而不择手段,而是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公平正义的方式,让发展的成果普惠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并由此构筑新的发展基础。简言之,“包容”的要义是共享。

 

中国需要包容性增长而非单一GDP增长

事实上,“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这一概念最初是由亚洲发展银行提出的。按照亚行的解释,所谓“包容性增长”指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它更倡导一种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从这个角度观察,包容性增长与目前中国所倡导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等理念彼此相容。

当前,中国之所以会特别关注或强调“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性,是因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包括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及群体差距在内的中国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不同群体分享社会公共服务不均等因素,导致目前中国按基尼系数指标显示的贫富差距仍在扩大。这种发展与分享的不平衡性,是“不包容性增长”的典型表现。

   

 “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是公平与合理

    虽然“包容性增长”相对是个经济概念,但它与近年来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一脉相承:我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长”的含义,只有更加全面、均衡地发展,才能使得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

   

包容性增长的三大立足点

    首先立足的是平衡发展观的思想认识。

    其次立足的是公平发展观的思想认识。

    最后立足的是全面发展观的思想认识。

  

包容性增长是一种“权利增长”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让我们进一步厘清:体面劳动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权利与分享状态,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基本劳动权利和人身权利得到保障”。一个不被“克扣工资”的工人,只能获得廉价的劳动力报酬,没有福利和权利保障,没有相应的政治社会地位和经济话语权,谈何体面劳动?由此说,“包容性增长”是一种“权利增长”,解决的是权利贫困问题。

 

最新信息